当前位置 > 首页 >详细页面

    竹入诗文的人格化

    2024-11-28 08:31:01 8150次浏览
    价 格:面议

    竹入诗文的人格化

    雪暴之后,竹林更加青翠。水淋淋,亮晶晶,像琉璃,如青玉,手摸到竹竿上,有一种润滑感,一种小儿般的肌肤感。阳春生机勃发地来了,享受竹林的幽静,细闻竹叶的清香,心灵便在幽静与清香中袅袅升华,进入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

    以物喻人,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竹的形象,竹的气质,竹的风骨,竹的品位,竹的韵致,浸入了文学,浸入了艺术,浸入了文化形态,就被人格化了,充盈着作家的意识,昭示着人们的希望。竹文化的精髓,在于典型地象征着人类的道德风尚。

    竹枝是女人的倩影,隐藏着女人的魂魄。进入竹林,婆娑的影子在晃动,沙沙的声响似哀怨,缠绵清雅的意象,如泣如诉的娇嗔,使人想到了潇湘馆,想到了林黛玉。作家的想象很有见地,文学的描绘很有意境。从竹影里走出来的,应该是俏丽的女子,多愁善感的闺秀;从黑松林里走出来的,只能是打虎的武松,剪径的李鬼;从青纱帐里走出来的,不是李向阳、飞虎队,就是铁姑娘、民兵班。住在潇湘馆,出入竹林中,才出得了林姑娘的形象,显出了林姑娘的气质。文学中的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不知是否也包括这一点。若让林黛玉住到黑松林里去,她会变成卖人肉馒头的孙二娘。若让她住到青纱帐里去,再走出来,腰带上会插一支,不爱红装爱武装了。竹枝那么纤弱,却又那么坚韧,摇曳生姿,婀娜百态,青青的,纯纯的,冷冷的,非属于林黛玉不可。有一种竹叫黛竹,黛竹与黛玉,形神相近,气质相通。劲竹也好,柔竹也罢,都有超凡脱俗的品行。

    竹斑是女人的眼泪,浸润着女人的情感。“斑竹一支千滴泪”,不只是斑竹有泪痕,许许多多的竹子也有斑纹,亦如泪痕点点。这又让人想到娥皇、女英。唐尧的这两位女儿,同嫁给虞舜为妃,舜帝出外巡视,死在南方的苍悟,娥皇、女英千里奔丧,愿随夫君而去,双双自沉于湘江。她们痛哭舜帝的泪水,撒落到湘江两岸的竹竿上,斑驳陆离,留下了印痕,长成了纹理,化作了心音。“潇湘竹”、“斑竹”、“潇湘妃子”,成了多情女子的象征。韩愈在《皇陵庙碑》里说,屈原《九歌》颂扬的“湘君”、“湘夫人”,也就是这两位“潇湘妃子”。可以这样解释吗?当然可以,后人也都这么看了。竹子上的女人泪,又岂止是显现于斑痕。清晨露重,走进竹林,轻轻碰一下竹竿,清丽的露珠从竹叶上滚落下来,也会觉得那是女人泪珠。丝丝飘落的小雨,聚集在竹叶上,再不断地滴到脸上,更让人感到悲凉:能有多大忧愁,能有几多情伤,竟然要撒下这么多的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沙发等着你!
    被浏览过 9538693 次     店铺编号1374417     网店登录     免费注册     技术支持:八方客     专属客服:帅国莉    

    1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