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较为普遍接受的说法如下:催干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在高于其浊点的温度下吸附在餐具表面,形成了一个薄的连续膜,降低了固-液界面能和接触角。该连续模的形成使表面的排水更快、更均匀,并有效地减轻了斑点的形成/出现。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一原理所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过程。因为若要催干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在短短的两三秒内在餐具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膜,前提条件是催干工作液中需要有浓度足够高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受使用成本的限制,通常,在实际漂洗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几十个ppm。即使温度远在其浊点之上,但很明显,在实际的使用条件下(压力喷淋造成的激烈的搅动下),其中的表面活性剂主体上还是分散在水中。在如此低的浓度,如此短的时间内,催干液中的很多表面活性剂来不及与餐具表面有效接触就被水流带走了。因而在实际的工况条件下,餐具表面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膜可能是不完整的,不能充分连续的。 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浊点或水溶性可能有助于增强其在餐具表面的吸附趋势,加快其吸附速度,但由此又会带来其他不利的影响。如浊点过低会使产品在配制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如需要使用额外的水溶助长剂,使成本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可能使漂洗液的铺展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