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顶盖需要进行三层防水处理的, 上面的一层使用直板叠压法,中间一层加入镀锌钢板 ,使顶盖具备防雨功能,而底层使用薄插接板预防内顶因为温度变化而出现开裂的情况,另外在顶盖上还会安装封雨的脊瓦和宝顶,使顶盖的更加稳定。
众所周知,实木亭子使用年限不长,具有易腐、易燃、易变形、怕霉菌白蚁、不能防潮等特点,再者,现在上等木材的昂贵,一般的木材用于修筑亭子,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后期的维护工作也很困难。随着现代仿木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仿木有非常高的仿真技术,具有完美逼真的原木效果,乃至细小到每一条木纹,色感上做到保持木材的原色,避免了木材的缺陷具备了石材的性能及优点。所以使用仿木制作亭子为上佳之选。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
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木构建筑。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称井□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的,称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