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肥 [1] 是提供植物微量元素的肥料,像铜肥、硼肥、钼肥、锰肥、铁肥和锌肥等都称为微肥。它们主要是一些无机盐类和氧化物。大多为矿业和冶金的副产物或废料。其可用来配制成多元果树叶面肥、蔬菜叶面肥以及复合肥料。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16种元素,但对其需要量有很大差别,习惯上把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称为大量元素;把需要量少的,含量在0.01%以下的其余7种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微肥即对微量元素肥料的简称。是相对于大量元素而言的,主要包括铁、锌、铜、锰、硼、钼几种元素。 传统上对微量元素铁、锌、锰等元素的补充使用其无机盐形式,如硫酸锌、硫酸亚铁和硫酸锰等,但存在有很大的问题(如硫酸亚铁在自然条件下极易转化为三价铁而失去作用,硫酸锌、硫酸锰极易流失),应用范围较窄、效能低下,不利于作物吸收,而且由于土壤的自身碱性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使之形成难溶的氢氧化物等,降低其生物学活性,不但起不到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狭义的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的制品,也被称之为接种剂或菌肥,它本身不含营养元素,不能代替化肥。广义地生物肥料是既含有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又含有微生物的制品,是生物、有机、无机的结合体它可以代替化肥,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化肥和农药的大量应用对于人类而言利弊并存,为兴利除弊,科学家提出了“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在农田里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化学杀虫剂,而使用有机生物肥料和采用微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生物肥料在中国生产,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但从总体速度来看是较慢的。20世纪50年代大力推广应用大豆、绿肥根际固氮菌。当时全国各地差不多每个县都有菌肥厂。这个时期的生物肥料生产只求产量,不顾及质量,持续时间很短。
生物肥
生物肥
20世纪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全中国许多地方又恢复生物肥料生产和推广肥料,大部分采用发酵生产。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质量有了提高,但后来许多地方用炉灰渣替代草炭作吸附剂,产品质量下降,农民就不愿意使用了。这两个阶段的生物肥料生产有一个共同点——产品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由于其增产明显,品质改善、特别是对环保的特殊作用,又呈上升趋势,开始出现了固氮、解磷和解钾生物肥料极其由此演变出来的各种名称各异,千奇百态的生物肥料。
还不断有新的企业投入生产,有新的产品出现。国外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和产品也开始拥入中国市场,中国生物肥料的生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