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各大组织对智能锁的比较试验,不仅引起了用户及市场的恐慌,也让不少从业者感到“无辜”。自去年“小黑盒”事件之后,智能锁行业就备受打击,甚至有不少企业销量腰折,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增强了用户对智能锁的认知。
继“小黑盒”事件之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智能门锁质量风险监测,发现智能门锁产品在远程开锁和人脸识别方面风险较高,在感应卡识别开锁方面隐患较多,另外在密码逻辑、抗电磁干扰、指纹识别等方面程度不同地也存在隐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级消协的比较试验接踵而来,让不少业内人士应接不暇,力不从心。在近一次比较实验中,48.3%的样品密码开启存在风险,50%的样品指纹识别开启存在风险,85.7%的样品信息识别卡开启安存在风险。
而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服:
其实,业内人士关心的是,不的检测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指标才算合格,才能减少风险?企业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试验报告提到,本次测试的锁具寿命增加到了10000次,在被检的29个样品中均达到10000次的开启。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关于智能锁的使用寿命,大多企业的标准均已远超10000次。
比较试验结果发布之后,虽然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恐慌,但也有不少理性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小偷打不开的锁,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也有用户认为,不只是相对的,家庭用户的话,个人的意识强一些,小区物业管理的好,门岗负责任,基本上就没有问题。
自古以来,防盗与偷盗是矛与盾的关系。同时,隐患不仅智能锁存在,机械锁同样存在,只是开启的时间长短和所付出的成本有多大的问题,只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即可。
为何智能锁近段时间来连遭“拷问”?智能锁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智能锁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毕竟智能锁在国内的普及率还非常低。
因此,行业存在问题在所难免,而且这些问题迟早都会爆发。所以,对于智能锁企业来说也并非坏事,这些问题早些爆发可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把一些对产品不负责,只追求眼前利益的企业淘汰掉,也能起到净化市场及行业环境的作用。
但不少经销商仍旧担心,近段时间的各种比较试验是否会像去年的“小黑盒”时间一样,让本来还挣不到钱的智能锁行业雪上加霜。